人工湿地是根据天然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,由人工将砾石、砂、土壤、煤渣等材质按一定比例填入,并有选择性种植有关植物的污水处理系统,是工程化的并由人工控制的沼泽地。
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是通过湿地中生态环境中的植物、基质、微生物所发生的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作用的协同效应;来实现,这些效应包括沉淀、吸附、过滤、分解、离子交换、络合、硝化、营养元素摄取、生命代谢活动等。
人工湿地具有植物、土壤
-无机胶体复合体、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的多样性特征,污染物能通过拮抗、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。
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后直接进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,出水水质非常好,溶解痒大大增加,出水池中很快有鱼出现。污染物的去除
75-95%之间,出水水质能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。
一般来说,选择湿地植物要注意几个原则:①净化能力,耐污能力和抗寒、抗热能力强,对不同的污染物采用相应的植物种类;②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好的植物,最好是本地植物;③根系发达、生物量大;④抗病虫害能力强;⑤最好有广泛用途或经济价值;⑥易管理,综合利用价值高。
不同的植物类型对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,我们通常选用美人蕉、再力花、菖蒲、花叶芦竹、芦苇等停水植物及睡莲等沉水植物。
基质,又称填料,是人为设计的由不同大小的砾、砂、土壤粒等按一定厚度铺成的供植物生长、微生物附着的床体。基质是污水处理的主要场所,也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,同时又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支持载体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,当这些营养物质通过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,基质通过一些物质、化学途径(如吸附、吸收、过滤、沉淀、络合反应和离子交换等)来去除污水中的SS、N、P等营养物质。
自由表面流系统多以土壤为基质,潜流与垂直流系统则根据不同的特征污染物选择不同的基质,并须考虑便宜、易于取材等因素。